*本文为广州市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钟金秀参与防疫志愿者的经历

4月8日,广州发生新的本土疫情,连夜小区开始全员核酸检测。4月11日上午我到社区办公室报到,见社区工作人员忙忙碌碌地,未曾想到他们已是连续奋战了三天。

社区急需大量志愿者支援,除了像我这样的下沉党员,还有周边企业及单位志愿者,以及部分热心居民。因我是“新手”,社区工作人员雪梅姐让我进入流调组。

“新手”初体验—流调不止于“客服”

十几位志愿者每人拿一叠表格,里面都是去过疫情“重点场所”的重点关注人员。流调主要两个目标,第一让其尽快做核酸,并且提醒需做到至少“七天三检”,第二让其尽快到所在居委报备,以便有任何需求居委方便协助。

时间紧,任务重,简单培训后所有人开启“客服模式”。“您好,请问是XXX吗?我是白云区疫情防控办工作人员……”因工作机不够用,不少志愿者只能用自己手机打。连续打三四个小时后,很多人口干舌燥耳朵疼。网上有不少网友抱怨,接到这种电话以为是电信诈骗,为何不能用工作机统一号码。实则现场是机少活多,基本是人手一台机就开干了。

流调电话不只眼前见到的列表,因重点场所实时划定,部分重点场所更是重中之中,经常打到一半有“急件”从公安传来,一小时内需全部通知到位,很多接到电话的人甚至都未意识到曾和某位阳性病例有轨迹重合,事后方醒悟需及时去做核酸以排除风险。

打电话只是第一步,所有流调完成后均需录入系统,实时更新,专项专案。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在所有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天完成381位重点人员流调及信息录入。

流调信息录入中

社区防疫需求的最大挑战

与流调组同时行进的是大规模核酸组,到下午我才意识到自己享受着新人优待而不自知。办公室外协助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在烈日下几乎站了一天。许多志愿者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但舍不得脱换进入室内休息,因防护装备一脱又得重新换一套,许多志愿者说防疫物资紧张,不想浪费。

志愿者整装待发

中午和晚上的餐食,由社区为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医务人员订的工作餐,有不少原封不动放在了桌上。一问,或是天气太热没胃口,或是身体劳累吃不下。因职业缘故,日常要对接不少基地需求及社会资源,当天工作临结束,与社区工作人员雪梅姐、李书记闲聊。问到社区需求,因疫情发生急,回应快,最大的挑战就是防疫物资储备和志愿者补给。“其实他们吃不下饭,如果我们备有泡面、八宝粥,他们也可以拿着路上吃或回家吃。”社区李书记说。至于防疫物资,更需全部按要求严格准备。社区或是工作经费有限,物资储备也有限,或是额外支出流程长,难以实现应急状况下的及时补给。

社区李书记将补给送到医疗队车上

当晚录完流调信息,我将志愿者补给及数量列明,防疫物资规格、需求列明,发到了“益企撑广州”工作群。工作群是去年5月广州疫情时我们几家单位联合发起,不料今年又要再一次共渡难关。

奋战到天明——核酸检测志愿者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回到社区中心,发现办公室已是一派忙碌模样。我心想,社区工作人员是昨晚没回去吗?一问,他们不只没回去,而且奋战到天明。原来每天等所有医务人员、志愿者走后,他们才开始处理社区周边的“密接”,例如专车接送密接人员,为他们提前准备消毒物资、居家物资等,几乎忙到凌晨。有的早上回家洗了个澡过来,有的一晚上值班随时待命,有的直接睡在了办公室。

因社区有不少是老人,或是家里有孩子要监督上网课,而随着越秀、番禺、海珠等区亦零星出现阳性病例,许多单位志愿者被抽调支援其他区,社区志愿者十分吃紧。年纪稍长的志愿者,如若站了一天,第二天便难以坚持。见状,我直接申请进入了核酸检测组。

协助医务人员扫码测核酸

原以为所有人做核酸都像我们一样迅速便捷,真正作为工作人员才发现,于有些群体这不是一件易事。例如有些腿脚不灵便的,光是出行就有困难。有些年长的老人,没有手机,拿着身份证就过来了。更常见的是不常用手机的老人,找不到他们的“核酸2码”,或错把穗康码当成核酸码。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体现着居民间的互助。因场地太小,没能设“绿色通道”,只要见到出行不便的老人、孕妇,前排的居民均主动让位。有时人太多,检测速度慢,部分居民不耐烦,另一些居民则会主动开导“医务人员也是人”。如果一支队伍有年幼的孩子,极易出现孩子不配合,一个人就要检好几分钟的情形,但排在后面的人均无怨言。

“益企撑广州”,爱心企业在行动

持续几天的大规模核酸,我在一线,“益企撑广州”的其他队友在后方。晚上发出的物资需求,第二天上午就有中食安泓爱心公益基金会认捐,中午采购下午就送过来了。见白云区疫情形势严峻,东升实业慈善基金会亦第一时间采购防疫物资送到了永平街道,助力社区抗疫。有些社区热心居民,自己提来了几箱王老吉,给工作人员解渴降暑。还有虽不在同个社区,却在同城的热心市民,自发采购邮寄防疫物资。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名字也来不及问。

爱心企业送来志愿者补给

如不是此次疫情到了家门口,有机会去了抗疫一线,我或许也不会知道,以前习以为常的几分钟核酸,或居家的“日常”,背后是这么多人日夜不休“不寻常”地保障及付出。只愿疫情下,多些理解,多些互助。也愿疫情后,山河无恙,温暖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