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作为公益慈善领域的根本大法,《志愿服务条例》实际上很多遵循的是《慈善法》的相关内容。关于《慈善法》的修订,众多公益慈善领域行业专家建言献策,而其中关于志愿服务的内容修订谈论相对较少。

在全国“两会”开幕当天,《慈善法》志愿服务修订大家谈”直播热烈开启。王忠平博士与志愿服务理论专家、实务专家张俊虎老师,在志愿服务相关法律领域研究多年的王胜利律师,共同探讨《慈善法》中志愿服务的内容,给相关部门提供建议,推动志愿服务良性发展。


作为参与相关政策的专家,对《慈善法》中关于志愿服务的内容,张俊虎老师谈及背景、内容、想法与修订建议:

《慈善法》的出台是公益慈善领域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前前后后用了10年的时间,解决了一个有没有的问题,而且对于慈善事业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

在《慈善法》里边定义的慈善是个大慈善,把传统的扶贫济困扩展到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但希望通过一部法律能够把所有的行为都进行规范,现实来看是很难的。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没有理清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关系。

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慈善和志愿服务是两个并行的事业,也是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社会化大分工需要有更加精准的公益的行为。一方面,现在定义的慈善虽然是用的列举,也希望能够把志愿服务纳进去,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把志愿服务全部涵盖掉。另一方面,把慈善和志愿服务并在一起,也可能会让大家误解,特别是现在很多人认为对于慈善、志愿服务的传统认识有比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国家的相关文件里面也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定位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管是从中央的政策,还是从社会大众认可里,这两个还是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它们也应该在不同的体系里。

志愿服务是一种行为方式,所以对志愿服务需要大量的相关的规范。需要我们加强对志愿服务、慈善行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志愿服务的法律基础、经济基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将其更好的与慈善结合。

《慈善法》应该把志愿服务用来实现慈善目的行为,它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但是不一定把志愿服务全部当成这个条例。


从专业律师的角度,王胜利律师谈及对《慈善法》中慈善服务与志愿服务立改修的理解:

《慈善法》作为“开门立法”的典范,在全国范围内有一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高位阶的法律形式来确定和规定志愿服务,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也是值得称赞的。

而基于当年的背景和实践发展的需求,相关的法律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当时《慈善法》单章来规定慈善服务,把它和慈善募捐、慈善捐赠等放到了相同的地位,足以体现了慈善服务的重要性。但是慈善服务相关的内容大多是非常原则性的,对实践和操作来说,指导性、应用性相对弱一点。所以慈善服务这一章还需要深入研究优化。

第二,慈善服务其实和志愿服务是不一样的。尽管慈善服务和志愿服务这两者可能有交集,但是是不能画等号的,也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现有《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服务对这个问题的界定是非常原则的。

第三,《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服务,并没有排除或者并不禁止慈善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营利性服务。重点是它开展的收费服务产生的收益是不能私自分配的,它只能用于公益事业和慈善服务中去。所以区分收费性慈善服务和无偿性的志愿服务,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界定

第四,从职业的角度看,志愿者不能定性为一个职业。因为它实际有一个时间段,甚至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但是在慈善服务这个章节中,没有很好的区分。从职业属性和职业角度来说,他们有不同的特点。当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时又会发生组织行为向下的志愿服务行为,那又有它的特点。

第五,也有的专家认为,慈善服务能不能不规定了,放到慈善财产的使用这一章去?我还是持反对观点的。因为通常对慈善的理解中已经是重资产了,就是重视慈善财产的募集、管理和发放,轻慈善活动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慈善活动的价值体现离不开慈善服务,慈善服务在慈善活动全链条中尤为重要,它是不能够删掉的。所以说我是不建议删掉的,应该更加重视慈善服务。


对于志愿服务是否可以收费,两位专家老师说道:

王胜利老师:

志愿服务分为几种类型,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去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组织有运营成本,必须考虑运营资金从哪里来。

第二,要明确收的费是在它业务范围内的经营性收入,还是政府给到的政府资助。如果是政府购买组织的服务,那它是一种经营行为,应当开税票。但是如果是政府资助的行为就另当别论。

第三,如果志愿者自己去提供志愿服务,没有经过组织招募,按照志愿服务条例的现行规定,它必须是无偿的。志愿者接受志愿服务组织的招募提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组织收取了购买服务的费用,而志愿者也不能收费。


张俊虎老师:

关于志愿服务是否能够收费,我觉得只有一个概念——不能向服务对象收费,这个一定要明确下来,但是它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取相应的费用,这就是体现了志愿服务的一个特点,叫“服务无偿,成本有偿”。

志愿服务还是要强调这一点,如果它变成了一种收费行为,它就是一个市场交换的行为,这个不能称之为志愿者。


关于《慈善法》中志愿服务内容修订的问题,王忠平博士认为:

宏观地说,确实志愿服务纳入到《慈善法》的部分,当时是一大创举,但基本概念没搞清楚,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有效的指导慈善服务和志愿服务的相关性工作。所以这次这章修改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能单独拎出来一个志愿服务立法,把它都含进来,那是最好。但是从志愿服务的事业发展来看,想单独立法确实是有很大难度的,或者说也需要很长的周期。所以我的建议目前是保留,但对很多概念需要界定清楚。同时,还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相关内容涵盖不全的问题,也应该去明确。包括里边有一些相应的内容,如何和现有的其他条例相呼应或对应的问题,也是要提出来的。


现有的《慈善法》中志愿服务部分,大家达成一致应该保留。那么应该再完善优化、补充哪些比较重要的内容?

张俊虎老师:

慈善服务这章要保留,但是应该分成两部分来写。首先要把慈善的营利性的服务或者专业性的服务单独进行界定,再把志愿服务这部分内容做一些强调性的调整。

现在将志愿服务大部分组织分两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和就志愿服务团体。那么对于慈善组织特别所使用的志愿者团队的备案登记工作应该进一步明确下来。可以参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比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经过批准的,在单位内部开展活动的志愿服务团队或者社会组织,不需要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可以借鉴这一条内容,明确为经过慈善组织备案登记批准成立的志愿服务团队,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也相当于纳入到相应的管理里。

要明确慈善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关系,它既然覆盖不全,就不要想办法把它覆盖了。而是说界定慈善组织的志愿服务团队的特殊行为要求,其他的还都在现有的条例或者其他的法规法条里边进行规定就可以,可能对于它将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是比较好的


王胜利老师:

应当把慈善服务这一章当中和志愿服务的有效界定和区分,优化一些规定还是必要的。

第一个建议,要进一步明确慈善服务规范的行为,进一步明确慈善服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导向,有效的区分志愿服务和慈善服务,让受众或者大众能够清晰的判断和区别慈善服务和志愿服务。

第二个,志愿服务团体或志愿服务团队,能不能在《慈善法》立法和修法过程当中进行突破?当然希望能有一个法律位阶层面的规定,但是从立法体例和立法结构上来看,把志愿服务团队或者备案的组织放到《慈善法》里来规定是有些问题的。

应当在志愿服务条例和将来的志愿服务单独的立法,或者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上,这样去规范志愿服务组织,没有登记的组织去开展活动赋予它合法的地位,我觉得这样更恰当一些。


结合“两会”,专家们也谈到关于志愿服务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与呼吁。

张俊虎老师: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什么?对志愿服务的理论性的研究是不够的,对志愿服务的综合性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各个领域的专家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志愿服务,真正地让我们认识到志愿服务是什么,志愿服务该做什么。

不管对于任何事务,发展理论是指出方向的。缺乏理论的认识,对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对于志愿服务理论的研究的不足,也会造成认识上的混淆。


王忠平博士:

志愿服务行业普遍缺乏深度的理论基础。志愿服务一般来讲是实践先行,理论不足,这个是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个行业在理论研究方面资助是不够的,基本上很多人还是偏实物资助,不愿意支持理论创新。

和众泽益有一个共同富裕与志愿服务研究院,其实我们在做这个事儿,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实际上光靠我们一家小机构确实是很有难度,所以也希望大家多多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来。


王胜利老师:

我们对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应该加强,但我们对志愿者相关的认识也应该要普及。

第一,要加大正确宣传普及,真正地正确认识志愿者、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法律关系。这个也确有必要,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行为错误认识,错误理解概念的案例很多。甚至媒体人也有必要学习一下,因为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

第二,要关注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是一个弱项,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有限,团体意外险的赔偿限额也有限,想再追组织责任也比较难。所以说还是呼吁大家,要关注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也切实关注到我们每个人的权益。

第三个是志愿服务组织的入和出。现在涉及到组织的退出机制,如何去清算,如何去完成最后资格的处理也不够畅通。